最新章节:第18部分
自序 青少年时的梦想是当一名“红色工程师”,参与科技兴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业。未料后来我却从理工科转到了一个似乎完全不相干的专业领域——金融。其实,金融与现代化的关系,就如同科技与现代化的关系一样,彼此非常密切。无须运用连续时间金融学理论或抽象的数学模型,只要从跨国实证回归分析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和互为因果的关系。 中国的近代史也验证了金融与现代化的关系。从鸦片战争到中央计划经济时代,金融抑制曾经是中国经济停滞和落伍的重要原因。中国洋务运动的先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曾痛切地认识到金融对富国强兵的重要性。 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启航人*更是精辟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然而,由于多年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的金融体系欠发达,且长期以来积累了许多系统性风险,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控与合规等方面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对公众与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构成了威胁中国宏观经济稳定与长期增长的一个主要隐忧。 一个健康的、运行良好与高效率的现代金融体系能够把中国珍贵的国民储蓄转化为最有回报的投资,从而提高生产率,保障国民经济持续与高速的增长。近年来,金融改革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并且在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和突破性的进展。中国必须不失时机,在过去累进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与深化金融改革,巩固业已取得的改革成果,有效应对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成功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多年来,作为一个身处金融市场前沿的专业人士,我庆幸能有机会亲身经历和见证中国金融体系的快速演变与发展,能够思考现实世界里许多活生生的金融问题,尤其是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 本书收录了我在过去数年中陆续发表的有关金融改革的一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撰写的,覆盖了从1997—2007年这段时期。遑论这些文章是否含有真知灼见,所表达的观点是否仍然正确,是否经得起实证的支撑与时间的检验,至少它们在一...